外国电影向我们介绍酒吧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可以有多情男女浪漫邂逅一见钟情;也可以是中央情报局或联邦调查超级无敌大特工接头和交换情报的地方;或者酒吧根本就是个门面,仿佛阿庆嫂的茶馆。总之,形形色色的人都可能出现在酒吧里,所以尽可以粗鲁放肆些,大嗓门地要酒,与漂亮热情的女招待调情,请素不相识但很投缘的人喝一杯;独酌也可以,但如果你漂亮又忧郁,那么一定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人公了。
外国电影里的酒吧几十年还是老样子,而我们终于可以在都市的街头看到一间间小小的酒吧了。时下的酒吧大都有一种文化的调子,很高雅的样子。
我们的酒吧对于以豪饮著称的中国人来说其实是不太适合的。它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喝酒的诸般要素:这里没有下酒菜,连炸花生米也没有,只有一点干鲜果品,又不能行酒令,少了许多乐趣,也没办法打酒官司,甚至连度数高的白酒也没有,哪有在酒店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来得快意?所以酒吧生意是比不得酒店的,经常到酒吧里坐坐的人是城市人群中特有的一类,在他们看来,去酒吧意味着一种洒脱生活,更代表着一种品味,可以与芸芸众生区别开来,而酒吧似乎也在暗地里往这个意义上努力。老板们为酒吧取一些如“活着”、“生存空间”、“卡萨布兰卡”之类的语义暧昧不清的名字。不管怎么说这都不是一种平民的文化,这个招牌就足以使一些人望而却步。这又恰恰违背了开创酒吧的人最初的想法。酒吧只是个喝酒的地方,它是向所有人,尤其是面向平民的。外国人用法式大餐来表现生活品味和身份,而绝对不是酒吧。
其实中国很早就有茶楼酒肆,也早有英雄侠客行走其间,只是没有机会推广到外国去。我们能记住的还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只是咸亨酒店的时代早已不再,更不要说哪里还找得到喝酒如孔乙己这样有趣的人,如今茴香豆换成了开心果,从掌心里排出的几文大钱也买不来这类美国来的下酒菜的。